56 科技探索 重要病蟲害抗藥性機制研究 與管理策略 抗藥性機制研究 抗藥性是指有害生物族群經化學農藥持續篩選後所產生的遺傳改變,一般認為 有害生物族群中自然存在少部分帶有抗性基因的突變個體,使其可以降低化學農藥 的毒害並存活下來,如持續使用同種農藥,將造成基因選汰,並改變有害生物族群 結構,這些具抗藥性基因的個體在族群中將會逐漸增加,最終族群內大部分皆為抗 性個體,導致此化學農藥失去防治成效。 暴露在化學農藥環境中的有害生物,藉由不同的解毒途徑以免於農藥毒害即為 抗藥性機制。有害生物對農藥產生抗藥性的機制主要分為代謝抗性和作用標的抗性 2類。代謝抗性即是酵素的代謝解毒作用,例如昆蟲可藉由提高特定酵素(如細胞 色素單氧酵素 P450)的表現量與活性或是改變酵素的結構等方式,使昆蟲加速對 化學農藥的代謝速率,對農藥產生代謝解毒作用,在被農藥殺死前即將農藥代謝。 此類型抗藥性機制為害蟲常見的抗藥性原因,但是在植物病原菌與雜草則較不常 見。 作用標的抗性則是指有害生物體內原與農藥結合之位置結構改變,導致農藥無 法有效結合至標的部位,因而消除或降低農藥的有效性,例如有害生物體內的農藥 臺灣大學昆蟲學系 | 許如君 防檢局 植物防疫組│林俊耀、李昆龍 化學農藥具有快速且便利等特點,一直是有害生物防治的重要工具之一。但化學農藥 的不合理使用往往會導致有害生物抗藥性問題,當其面對農藥防治效果降低,則更容 易造成化學農藥不當使用的情況變本加厲,除了增加生產成本也容易造成農產品農藥 殘留的問題,農民也因此面臨生產管理成本增加和收益減少的情況。 為降低有害生物對化學農藥產生抗藥性,維持化學農藥預期的防治效果,需要推動抗 藥性管理,除執行重要有害生物田間族群抗藥性監測調查,並依監測結果擬定包括使 用非化學農藥防治資材、輪用不同作用機制藥劑等抗藥性管理策略。
RkJQdWJsaXNoZXIy OTUxMz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