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防疫檢疫季刊NO74

5 在不同階段行寄主轉換以完成其生活史,每年7月下旬開始羽化為成蟲,而後在龍 眼樹冠層越冬,且為其交配主要場所,雌成蟲於1或2次交配後,於隔年4月起開 始產卵。 現況及防治作為 龍眼雞原分布於金門與馬祖,107年8月首度於新北市八里區發現,目前於新 北市八里、五股區與臺北市北投、士林區已有穩定族群,調查推估極可能於105年 入侵臺灣本島。經由研究團隊現勘調查發現,新北市五股區旗竿湖社區周邊環境有 足夠的寄主植物可供其完成生活史,是本島龍眼雞入侵早期立足點之一。防檢局自 107年起推動調查防治工作,製作摺頁宣導龍眼雞辨識方法及通報管道,107年由 民眾通報共計53 件,108 至110 年通報案例分別為20、37 與95 件,111 年1-6 月已達62件,合計267件(重複通報地點20件)。 研究團隊基於龍眼雞生態習性規劃其防治策略,抑制龍眼雞族群擴張並降低生 態環境衝擊。並制訂危害等級,以量化方式進行防治成效評估: 一、 透過多元教育宣導,運用公民科學通報與專家進行監測調查,建立雙軌調查體 系。 二、 設定普遍發生區與個案發生區,同時依擴散途徑劃定南北防線,迅速圍堵撲滅。 普遍發生區係指遭入侵後,已有穩定族群繁殖之區域;個案發生區則為遭入侵 後,已有局部族群穩定繁殖之區域,依防治策略可區分為北防線區、中線區與 南防線區。 三、 採用成蟲、若蟲與卵塊三合一移除策略,同時就其擴散季節與遷飛時機強化捕 捉頻率。 四、 經由實地現勘與監測後,依龍眼雞生物與生態習性劃定4個危害等級,以利進 行防治成效評估,包括:3級 : ≧ 100隻成蟲或若蟲;2級:10-99隻;1級: 1-9隻;0級:未發現成蟲或若蟲。 防治成效評估 111年採用龍眼雞卵塊、若蟲、成蟲之三合一移除策略,調查247處龍眼雞發 生地點,並於龍眼雞交配及產卵關鍵防治期進行高強度防治,捕捉成蟲2,728隻並 移除若蟲及卵塊,相當於移除91,996隻龍眼雞。 247 處龍眼雞發生地點於進行防治前調查,危害等級2級和3級分別為77與 12處,於111年6月調查時均已降至1級;危害等級1級者計90處,6月調查時 多數降至0級。

RkJQdWJsaXNoZXIy OTUxMzM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