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裂臀瓢蟲簡介與防治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曾獻嫺、蔡馨儀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許育慈
一、前言
114年臺東區農業改良場通報新發現植食性瓢蟲-瓜裂臀瓢蟲(學名:Henosepilachna septima (Dieke)),蟲體經送農業試驗所李奇峯聘用研究員鑑定確認。113年6月於臺東縣成功鎮一處有機栽培之木虌果受瓜裂臀瓢蟲危害,危害約占田區10%。受害木虌果為抽芽開花期,受害葉片葉背造成大片取食刮痕,嚴重時葉片有明顯孔洞並且乾枯(圖一),影響生長。
二、簡介
瓜裂臀瓢蟲為瓢蟲科(Coccinellidae)食植瓢蟲亞科(Epilachninae)的昆蟲,屬植食性瓢蟲,與大多數人印象中可做為天敵之瓢蟲不同。分布於越南、斯里蘭卡、孟加拉、印度、印尼及巴基斯坦,文獻紀錄以木虌果、苦瓜、山苦瓜、絲瓜、南瓜、瓠瓜等植物為食,惟偏好苦瓜屬植物。成蟲與幼蟲多聚集取食葉片及花器,以口器刮食葉肉組織呈短條狀食痕,且留下一層表皮薄膜,造成被害葉片乾枯變形,影響植株正常生長。
該蟲目前僅在成功鎮之木虌果及受害園區周邊野生山苦瓜上發現,族群密度不高,且受季節及氣候影響,3-6月及9月後發生較嚴重,7-8月零星發生,其餘時間未發現木虌果受危害。
三、形態
雄蟲體長約6.62mm,雌蟲體長約7.44mm,體色呈黃紅至橙紅色,頭部無斑點,前胸2-6顆朦朧小點,前胸背板及翅鞘上密布白色短毛,翅鞘斑點明顯,惟受到環境溫度影響,鞘翅斑點數量形態個體間仍有差異,鞘翅斑點可達10-28個不等。
四、生活史
經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試驗,生活史包含卵、幼蟲、蛹及成蟲(圖二),平均約23.3日完成1個世代。雌成蟲交尾後,多在葉背產卵,卵長約1.12-1.47 mm,呈黃色砲彈形,平均每堆40.9顆卵。卵期4日,孵化後幼蟲體色黃色,橢圓形,背面有分枝的棘狀突起,棘末端黑色。幼蟲為4個齡期,各齡期發育日數分別為2.8日、3.0日、1.2日及5.7日,老熟幼蟲則直接固著於葉片化蛹,呈黃色,尾端包覆於蛻皮殼內,蛹期4.6日。
五、防治方法
六、結論
瓜裂臀瓢蟲目前僅在臺東縣成功鎮發現,而於卑南鄉、臺東市等地之木虌果及野生山苦瓜尚未發現該蟲為害,而其他區域及葫蘆科作物是否發生則待觀察。該蟲對於一般慣行農田之害蟲防治多能兼防治,整體經濟危害不大,然而,未施用農藥之有機田區則需於3-6月多加觀察該蟲發生情形,在族群密度尚低給予適當防治,避免族群密度增加,影響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