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農業部動植物防疫檢疫署

::: 新紀錄植物有害生物專欄
[公告]本系列相關防治藥劑部分已有修正,請逕至農藥資訊服務網查詢最新登記核可使用之防治藥劑(按此連結) 瓜裂臀瓢蟲(2024,臺東縣) 龍眼雞(2018,金門原生種,雙北地區,對農業無經濟危害) 荔枝椿象(2009,高雄,全台普遍發生,持續防治) 象耳豆根瘤線蟲(2010,彰化、高雄) 蓮霧潰瘍病(2013,屏東) 檬果壯鋏普癭蚋(2012,高雄) 板栗癭蜂(2012) 粗糙甘藷象鼻蟲(2013,新北) 甘藷黃矮病毒(2013,雲林) 鳳仙花露菌病(2013,彰化) 棉絮粉蝨(2013,台北市) 黛粉葉葉斑病(2013,屏東,零星發生,對產業無重大影響) 菜豆微斑紋病毒(2013) 米爾頓釉小蜂(2013,嘉義梅山) 紅肩美姬緣蝽(2012,高雄) 虎紋非洲大蝸牛(2013,全臺發生) 山葵斑駁病毒(2013,嘉義阿里山)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2013,苗栗) 石斛長尾粉介殼蟲 (2011,彰化,侷限於單一溫室,2011年撲滅) 莧菜疫病 (2012,雲林,零星發生,對產業無重大影響) [公告] 本系列相關防治藥劑部分已有修正,請逕至農藥資訊服務網查詢最新登記核可使用之防治藥劑(按此連結) 紅龍果濕腐病 (2011,果園普遍發生,農友自主管理) 菊花矮化類病毒(2000) 芒果畸形病(2014) 萵苣細菌性葉斑病(2014,雲林) 玉米褪綠斑駁病毒病(2014) 胡麻曲莖及花葉病(2013,彰化) 捲葉象鼻蟲(2014,中部地區,局部發生) 西方花薊馬(2009,侷限南投縣仁愛鄉與台中市和平區山區,不定點偵察)
展開選單
[公告]本系列相關防治藥劑部分已有修正,請逕至農藥資訊服務網查詢最新登記核可使用之防治藥劑(按此連結) 瓜裂臀瓢蟲(2024,臺東縣) 龍眼雞(2018,金門原生種,雙北地區,對農業無經濟危害) 荔枝椿象(2009,高雄,全台普遍發生,持續防治) 象耳豆根瘤線蟲(2010,彰化、高雄) 蓮霧潰瘍病(2013,屏東) 檬果壯鋏普癭蚋(2012,高雄) 板栗癭蜂(2012) 粗糙甘藷象鼻蟲(2013,新北) 甘藷黃矮病毒(2013,雲林) 鳳仙花露菌病(2013,彰化) 棉絮粉蝨(2013,台北市) 黛粉葉葉斑病(2013,屏東,零星發生,對產業無重大影響) 菜豆微斑紋病毒(2013) 米爾頓釉小蜂(2013,嘉義梅山) 紅肩美姬緣蝽(2012,高雄) 虎紋非洲大蝸牛(2013,全臺發生) 山葵斑駁病毒(2013,嘉義阿里山) 水稻細菌性基腐病(2013,苗栗) 石斛長尾粉介殼蟲 (2011,彰化,侷限於單一溫室,2011年撲滅) 莧菜疫病 (2012,雲林,零星發生,對產業無重大影響) [公告] 本系列相關防治藥劑部分已有修正,請逕至農藥資訊服務網查詢最新登記核可使用之防治藥劑(按此連結) 紅龍果濕腐病 (2011,果園普遍發生,農友自主管理) 菊花矮化類病毒(2000) 芒果畸形病(2014) 萵苣細菌性葉斑病(2014,雲林) 玉米褪綠斑駁病毒病(2014) 胡麻曲莖及花葉病(2013,彰化) 捲葉象鼻蟲(2014,中部地區,局部發生) 西方花薊馬(2009,侷限南投縣仁愛鄉與台中市和平區山區,不定點偵察)
瓜裂臀瓢蟲(2024,臺東縣)

瓜裂臀瓢蟲簡介與防治

動植物防疫檢疫署/曾獻嫺、蔡馨儀

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許育慈

一、前言

 114年臺東區農業改良場通報新發現植食性瓢蟲-瓜裂臀瓢蟲(學名:Henosepilachna septima (Dieke)),蟲體經送農業試驗所李奇峯聘用研究員鑑定確認。113年6月於臺東縣成功鎮一處有機栽培之木虌果受瓜裂臀瓢蟲危害,危害約占田區10%。受害木虌果為抽芽開花期,受害葉片葉背造成大片取食刮痕,嚴重時葉片有明顯孔洞並且乾枯(圖一),影響生長。

 

二、簡介

瓜裂臀瓢蟲為瓢蟲科(Coccinellidae)食植瓢蟲亞科(Epilachninae)的昆蟲,屬植食性瓢蟲,與大多數人印象中可做為天敵之瓢蟲不同。分布於越南、斯里蘭卡、孟加拉、印度、印尼及巴基斯坦,文獻紀錄以木虌果、苦瓜、山苦瓜、絲瓜、南瓜、瓠瓜等植物為食,惟偏好苦瓜屬植物。成蟲與幼蟲多聚集取食葉片及花器,以口器刮食葉肉組織呈短條狀食痕,且留下一層表皮薄膜,造成被害葉片乾枯變形,影響植株正常生長。

該蟲目前僅在成功鎮之木虌果及受害園區周邊野生山苦瓜上發現,族群密度不高,且受季節及氣候影響,3-6月及9月後發生較嚴重,7-8月零星發生,其餘時間未發現木虌果受危害。

三、形態

雄蟲體長約6.62mm,雌蟲體長約7.44mm,體色呈黃紅至橙紅色,頭部無斑點,前胸2-6顆朦朧小點,前胸背板及翅鞘上密布白色短毛,翅鞘斑點明顯,惟受到環境溫度影響,鞘翅斑點數量形態個體間仍有差異,鞘翅斑點可達10-28個不等。

 

四、生活史

經臺東區農業改良場試驗,生活史包含卵、幼蟲、蛹及成蟲(圖二),平均約23.3日完成1個世代。雌成蟲交尾後,多在葉背產卵,卵長約1.12-1.47 mm,呈黃色砲彈形,平均每堆40.9顆卵。卵期4日,孵化後幼蟲體色黃色,橢圓形,背面有分枝的棘狀突起,棘末端黑色。幼蟲為4個齡期,各齡期發育日數分別為2.8日、3.0日、1.2日及5.7日,老熟幼蟲則直接固著於葉片化蛹,呈黃色,尾端包覆於蛻皮殼內,蛹期4.6日。

五、防治方法

  1. 可以人工移除成蟲,利用其假死習性敲打植株,使其掉落後收集滅殺;同時摘除卵塊(堆)以減少繁殖。
  2. 清理田間殘留寄主作物、清除寄主雜草(如山苦瓜)減少滋生。
  3. 有機友善耕作可於害蟲發生初期施用苦參鹼或印楝素防治。
  4. 化學藥劑可參考動植物防疫檢疫署農藥資訊服務網瓜菜類植食性瓢蟲之登記用藥,包含「二福隆」、「馬拉松」及「賽洛安勃」等藥劑,於害蟲發生時施藥,惟瓜類幼苗對於馬拉松較為敏感,並且該藥劑不可與鹼性藥劑混用,施藥時均請注意安全採收期規定。

 

六、結論

瓜裂臀瓢蟲目前僅在臺東縣成功鎮發現,而於卑南鄉、臺東市等地之木虌果及野生山苦瓜尚未發現該蟲為害,而其他區域及葫蘆科作物是否發生則待觀察。該蟲對於一般慣行農田之害蟲防治多能兼防治,整體經濟危害不大,然而,未施用農藥之有機田區則需於3-6月多加觀察該蟲發生情形,在族群密度尚低給予適當防治,避免族群密度增加,影響收益。

 

 
   
收合選單
facebook粉絲團 youtube 首長信箱 rss